close

之前提到那支找不到的荷蘭紀錄片Sex Sells,荷蘭很難得的是不斷有紀錄片導演在關注荷蘭的民生、經濟與環境,思考荷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荷蘭與其他歐洲國家、與全世界的互動等等。而反觀台灣,過去台灣有很好的紀錄片產業,但最近似乎漸漸沈寂了,實在很可惜。

紀錄片的力量是很大的,紀錄片的議題也不應該只有影迷們關心。

舉個例子,2006年一位荷蘭導演Rob van Hattum拍了一部紀錄片「Wast = Food」(英文版),Rov Van Hattum是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出身,專拍科學紀錄片,他受了Cradle to Cradle這 本書的啟發拍出「廢物即食物」這部紀錄片。

紀錄片拍成之後在荷蘭的電視上公開播映,掀起荷蘭天翻地覆的變化,然後他們才將「從搖籃到搖籃」這本書翻成了荷 文出版,但這將近一年來已經有許多活動及網絡風起雲湧。有永續國宅、有節能的市政廳、用海藻提煉飛機燃油的公司,連造紙業、廢棄物清運處理公司都提出具體永續經營的方案,更別說有幾千幾萬個設計師、建築師、工程師一起或個別思考:「在我的領域及工作上,我可以做什麼,不只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創造 對人類及環境有益的效果」,「如果我一個人沒辦法做到,會有誰有興趣跟我一起做這件事?」

當這些人漸漸累積起來、串連起來,集思廣益及眾志成城的力量真的很驚人。荷蘭環境部的部長Jacqueline Cramer就宣告要讓荷蘭在5年內成為全世界第一個C2C的國家,儘管政治人物的話沒什麼好信的,但由一位部長發出這樣的豪語,還是很驚人的。我們台灣的環保署署長連擱淺的工作船都不敢拖了,你說他會敢說這樣的話嗎?

更重要的是,別忘了荷蘭人是全世界最好的生意人。他們做環保還是有利可圖的。取得了如何蓋一座節能、甚至能自己發電的無毒建築的Knowhow,開發出讓廢棄物重新變回可使用的原料的流程,可以完全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的產品,不用擔心小孩子把玩具吃下肚子的產品等等,這些將來都可以變成專利輸出到其他國家。

荷蘭賺的,是先行者的錢。他們開路,他們做最大的贏家。賺到大把鈔票,也為自己跟下一代賺到好環境。

而這一切熱烈活動的起點,就是Rob van Hattum的這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去年宜蘭綠色影展時是參展片之一,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中文版的「從搖籃到搖籃」比荷文版晚了約兩個月,但是在台灣引起的迴響卻小很多,很多人都把它當神話看,就像魏德聖當初一直被人家用「雙瞳的票房是特例」來拒絕一樣,也很多人把書中的例子當特例看。

台灣的紀錄片說故事很強,但能接觸到的觀眾群很小,如果電視台能有一個頻道,固定播放優良紀錄片,不是可以讓更多人來關心社會上重要的議題,我說的不是那種只花了一兩個禮拜去製作的「福爾摩沙事件簿」這種新聞性節目,我真心覺得台灣新聞的品質真的可以再更好一點。

我也真心覺得,台灣的紀錄片導演值得更多鼓勵、更大的市場,也值得更強烈的企圖心,因為他們拍的是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是我們的故事啊。

 

話說回來,人年紀大了,同樣的話題會一再重覆呢!開口魏德聖閉口C2C,真是沒藥醫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dalz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