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毒奶粉的新聞已經退燒了,記得有則新聞採訪一位母親說,認為雀巢是國際大品牌,品質應該不錯,怎麼會有毒?

(雀巢的新聞看這裡這裡這裡這裡、還有這裡

剛剛好一年前,我就開始不吃雀巢的產品,也跟朋友說,不過那時大家都覺得只是我的龜毛又發作,就像我不吃麥當勞一樣,

今年初有機會接觸到雀巢的人,更加肯定我的想法,當時真是差點就忍不住對他們嗆聲了!

最近在跟皇冠處理著作權的事,朋友說皇冠是累犯,就跟雀巢一樣,所以我就起意將雀巢的舊文拿出來重貼

一年前沒有人要聽,但一年後大家總該把眼睛睜開看清這些跨國公司醜惡的面目吧!


在圖書館唸書的時候,跑去自動販賣機買了一包kit-kat填肚子,
 朋友指指雀巢的商標,上wiki找了以下資料給我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0%E5%B7%A2
# 20世纪70年代,非洲和南美等地不断有婴幼儿因喝过雀巢公司出产的乳制品而生病,人数包括死亡的人每年达到1000万人(台灣也才2300萬人啊...)。为此,美国等地的消费者从1973年起发起了一场长达十多年的拒买雀巢食品的运动。直到1984年雀巢公司承认并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经销母乳替代品的国际法规,国际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委员会才宣布抵制运动结束。
 # 2002年,埃塞俄比亚(即伊索比亞)政府把雀巢当地的分公司收归国有,雀巢意图向該國政府索償八亿美元,引起举世指责。后来雀巢让步,愿意将赔款减至一亿元,并将赔款用于建设当地,事件暂时平息。
# 2003年,在中国销售的部分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被中国消费者起诉。


英文版資料更豐富: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stle#Criticisms_of_Nestl.C3.A9.27s_business_practices
  1. Baby milk marketing:1970年代以行銷手法鼓勵開發中國家的母親以奶粉取代母乳,卻因為使用受污染的水沖奶粉而使每年有15名嬰兒因過敏死亡,直到2004年該公司仍持續此一行銷政策
  2. Ethiopian government:伊索比亞政府在1975年將一家農業公司收歸國有,十年後該公司收購了這家農業公司的母公司,並據此向伊索比亞政府求償600萬美元,這可是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每人每天平均收入約2美元),而且還是全世界最多人餓死的國家,上個世界死於饑荒的人口就超過了100萬人,一個幾乎比整個國家7000萬人加起來還有錢的跨國公司竟然還求償600萬美元?伊國政府提議以150萬美元和解還被該公司拒絕,最後這件事被一個國際援助組織披露後,該公司在言論壓力下軟化,2002年伊國政府賠了150萬美元,該公司並承諾將資助國際紅十字會的濟助計畫(註: 中文與英文的數字有極大出入,這也是維基招致批評的地方)
  3. Nestlé Purina in Venezuela:2005年在委內瑞拉銷售被污染的動物飼料,導致動物的肝臟受損,最終該子公司被判必須金錢賠償飼主
  4. Nestlé water:集團子公司在美國密西根州開設瓶裝水工廠,2001地方政府用每年低於100美元的價錢(一定有利益輸送官商勾結)發給該公司抽取地下水的執照,讓該公司每年抽取高達190萬公升的地下水,地方人士向法院申請臨時禁制令卻未獲允許,爭議仍在進行中...
  5.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2004年綠色和平組織發現該公司在中國可可奶產品中含有當地法律禁止的基因改造成份,一名中國婦女控告該公司違反法律,2005年在瑞士也發生了類似的爭議
  6. Use of forced labour:2004年富比士雜誌報導該公司在西非,尤其是象牙海岸,僱用並強迫童工在可可田工作,最終該公司簽署一份名為"可可議定書"的文件並承諾他們會改善強迫勞動及僱用童工的現狀
  7. Partners Blend:2006 年該公司在英國推廣旗下的公平交易認證制度,被批評是作秀,"漂綠"(Greenwash),因為該公司所屬的8500項產品中其實只有一項是屬於公平交 易,批評者認為以該公司在咖啡市場所佔有的重量級地位,應該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以改善公司形象,而不只是推出一項符合公平交易標準但數量極小的產品


這是為什麼他不買雀巢的產品,但是要抵制雀巢談何容易呀?
 雀巢底下有三花、美極、美祿、Häagen-Dazs、kit-kat、還有嬰兒食品、寵物食品、礦泉水等等,
(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estl%C3%A9_brands)

大帥哥喬治庫隆尼一方面談環保、談永續發展、反布希,同時他還不是為雀巢拍了一組帥到不行的廣告?所以我也拒絕再當他的粉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dalz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